[書摘] 匯率戰爭
用來換取該國的產品或服務,因此需要對方國家的貨幣。貨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就連黃金也只是因為他的稀有性才有價值。
也就是說,支撐貨幣的其實是信任。不論這個貨幣是美元還是黃金。
這個觀點和重商主義是完全矛盾的,這也是造成重商主義失敗的原因。
要如何衡量一種貨幣的價值?
這個貨幣背後有多少的資產在支撐,你拿他能在使用這個貨幣的國家內換取多少東西。因此,支撐一個貨幣價值的背後是該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政治穩定。
匯率
沒有人能違背供需法則,不然會產生黑市
匯率的高低基本上取決於供需法則。另 一個重大的因素是國家的貨幣政策。如果你硬要靠國家力量釘死匯率,央行必須要適當的買進或賣出貨幣,使之平衡,不然的話會產生黑市。
不會有永遠順差或永遠逆差的國家
一般來說,兩國的貿易不會出現永遠順差或逆差。簡單說,一個國家如果貿易順差,代表說外國人很愛買你們國家的商品,但要買你們國家的商品,就需要先買你們國家的貨幣。也就是會造成貨幣升值。貨幣升值後,要買你們國家的商品就變貴了。所以外國人就不見得會買,一方面收入減少,另一方面,本國人會覺得其他國家的貨幣變便宜了,就去買其他國家的商品。最後就變成有利進口,貿易就變逆差了。
透過實際匯率,可以得知兩國貨物價格的對比,來知道哪邊比較划算
光看名義匯率是不夠的。你無法知道一個國家的物價如何。因此必須清楚兩國實際貨物價格的對比,要透過實際匯率。
貨幣的安全性會影響匯率
一般來說,借錢給國家可能是比較穩妥的事情,因為就算國家沒錢,還是可以透過徵稅、賣土地、賣資源的方式來還款,但是從歷史上看來,這件事情也是有風險的,如果國家翻臉不認帳,那麼你根本拿國家沒辦法。歐洲政府在16世紀就開始了習慣性破產。西班牙雖然從南美剝削了無數白銀,但是還是浪費在打仗上。有的南美洲國家就直接乾脆不還錢,然後宣佈外債作廢,然後再發行新的。 如果一個國家欠債太多,他可能會被債權國威嚇,舉例而言像是埃及和大英帝國。1902年,委內瑞拉被英國德國義大利封鎖港口。甚至,債務國直接印鈔票通膨降低債務。被認為是安全的貨幣會導致大家前往投資,因此會導致升值。另外,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對該國貨幣的信心程度)也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匯率的四大門派
三大因素,你只能取二不能取三
- 穩定的匯率?
- 自由流通的資金?
- 獨立的貨幣政策?
固定匯率派
始祖是金本位制,各國都透過法律掛勾,把自己的貨幣和黃金固定起來。也就是說,各地的貨幣其實都是黃金,只是以紙幣的形式出現而已。
美元化 只統一貨幣,不統一政治。有的小國家直接把自己的貨幣美元化,等於將自己的貨幣和美元的匯率永久性的設定為1:1,像是巴拿馬、厄瓜多爾、薩爾瓦多共和國、利比亞,這些國家的特點就是和美國淵源很深,而且國內發展不穩定。 歐元化 和美元化不同,統一貨幣的好處不僅是穩定匯率,有利資本流通,還包括了希望政治能夠統一,使歐洲不像一盤撒沙。
- 優點
- 使所有人在進行交易的時候不用擔心自己的財貨因為匯率的變更而縮水
- 資本可以自由流通
- 缺點
- 各個獨立的經濟體無法控制自己國家的貨幣政策(這是非常重大,本質上的缺點,很多經濟災難都是這樣引發的)
- 如果是地大物博的國家,會因為本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而需要取捨
掛勾匯率派
想要取得固定匯率好處,但又怕過度綁定會造成危險。
大多數的國家在進行匯率掛勾的時候,都選擇和美元進行掛勾。EX:墨西哥peso
主動掛勾的一方必須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因為掛勾國家通常按照自己的中央銀行控制匯率,如果本國的貿易順差很大,那理論上應該要升值。但是這樣就掛不起來了,這時就需要央行出手,大幅銷售自己國家的貨幣來購買美元。選擇掛勾的原因是為了保留一定的自主權。掛勾最危險是掛勾對象的貨幣政策,一般貨幣都會選擇和美元掛勾,而美國可以自己亂印鈔票或回收,但是掛勾國只能用自己的外匯存底去影響。因此選擇掛勾,等於將你的貨幣政策拱手讓人。
自由浮動派
自生自滅,國家掌控自己的貨幣政策。缺點是商人必須要評估匯率,才敢投資和做生意。但最麻煩的還是投機者會對匯率造成波動。
骯髒浮動派
名義上是自由浮動,但政府的心理對匯率有個底價,如果差太多就會出手干預 。
政府可以透過三種手段,來影響匯率
- 財政政策
- 政府的投資與稅收
- 貨幣政策
- 利率、流通的貨幣種量、貨幣管制
- 貿易政策
- 關稅(通常對匯率不會造成影響,因為資本太大了)
利率
利率,政府借錢時付的利息,也就是你願意借別人資金的價格。利率要扣掉通貨膨脹的因素,實質利率才有意義。
利率高,匯率高,利率低,匯率低
如果一個國家實質利率高,錢就會湧入,就會造成購買該國貨幣的風潮,也就是造成幣值上升。因此,利率高的國家,匯率 會上升。
印鈔票會導致利率下降
因為錢的取得變容易了,但也會導致通膨。
利率太高,會冷卻經濟,利率太低,會加溫經濟
如果利率太高,大家就不去借錢,也不消費,經濟就轉不起來。如果利率太低,大家就亂借錢,最後各種資產因為升值太快,但實際上卻不賺錢,形成泡沫。
舉債會讓利率上升,因為國家對貨幣的需求增加
政府如果增加支出,或是減少稅率,等於政府花更多錢,或賺更少錢。代表說政府需要開源,而開源的方法就是舉債,因此會造成從資本市場上借錢,國家對貨幣的需求增加,造成利率上升。
提高稅率(和舉債相反)或減少政府開支會讓利率下降
如果政府覺得自己欠的錢太多,也可以減少開支或提高稅率,會造成政府對錢的需求減少。利率就自然下降。國家如果欠債越多,越有可能還不起債,最後就會破產。而且如果債務太多,會造成政府需要不斷提高利率才借得到錢,會陷入惡性循環。
央行可以透過改變準備金比率、利率、還有發行債券來調整貨幣的數量。
- 發行債券,拿到錢,等於是減少貨幣流通
- 回購債券,發出錢,等於是增加貨幣流通
固定匯率派、匯率掛勾派本身的缺陷
- 匯率固定
- 政府增加支出或減稅,對錢的需求增加,導致利率提升
- 外資進入,貨幣增加
- 政府增加支出或減稅,對錢的需求增加,導致利率提升
- 政府降低利率
- 貨幣可能會貶值,因為利率降,匯率降
- 外資拋售本國貨幣
- 央行必須要收購這些拋售的本國貨幣,才能維持固定的利率
- 如果因為貿易順差升值,央行必須要增加貨幣流通的數量,來降低利率,保持匯率不變
- 增加關稅
- 會導致有利我國出口,造成順差,最後貨幣升值
一般來說,只有比較強悍的國家才敢使用自由浮動或骯髒浮動,因為一般比較弱的國家要靠出口經濟才能成長,或是需要找個比較有信心的貨幣讓投資者當靠山。
匯率戰爭史
中國
中國大約和西方再差不多時間開始使用貨幣,大概是西元前600年,那時還沒有所謂的匯率,評估貨幣價值的方法主要是靠重量和成色。 - 希臘人:金幣 - 羅馬人:金銀銅幣 - 中國:秦朝統一天下環錢 以前,國際間的交易絕大多數都是金銀等貴金屬
漢朝,對內用銅錢,對外貿易用黃金。我們可以用絲綢和外國人換黃金。當時中國金價相對便宜,而銀價相對較高
中國-----金:銀 = 1:5(中國金便宜) 羅馬-----金:銀 = 1:15(羅馬金貴)
壟斷貿易的國家會過得很開心
所以波斯人(帕提亞帝國)就很開心的壟斷了中國和羅馬之間的貿易。